配资投资服务部分品种可全年不间断种植生产
当无人驾驶的农机循着设定的路线自动作业,灯塔盆地的万亩稻田迅速褪去金黄,一键披上晚造的“绿装”;山间的智能温室大棚里,恒温控制、无土栽培、水肥一体化等技术的应用打破了农业“靠天吃饭”的局面,生产的瓜果花卉等产品富裕了一方百姓;养殖楼舍突破技术限制,向上开拓养殖空间,投料、控温和巡检等自动化养殖装备一应俱全,养殖效率提升数倍;农产品加工厂也装备了越来越多自动化生产线,不断改良和更新的加工技术和设备,成就了河源油茶、腐竹和米粉等优质农特产品。
近年来,河源市汇聚先进生产力要素,大力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驱动先进的农机装备挺进丘陵山区。无人机、智慧楼舍、智能大棚等各式先进装备成为田间的新农具,智能化、自动化的加工车间和生产线等成为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新引擎,有力拉动传统农业产业提速转型升级,为河源农业高质量发展持续输送强劲动能。
只需在电脑上设定好线路,河源万绿智慧无人农场的无人收割机便能在田间精准作业。 受访者供图
耕作效率提升百倍
农机服务覆盖90%粮食主产区
“以前种田靠人力,收获不及时容易耽误晚造播种。现在有大型收割机进村服务,几个钟就割完了。”和平县古寨镇水西村村民罗阿姨告诉南方农村报记者,得益于农机社会化服务的普及,年过半百的她一个人就能把8亩良田打理好,再也不用担心收割不及时误了农时。“如果有地我还想多种几亩呢。”
罗阿姨所在的水西村全村常住人口约300人,多为中老年人和孩童。近年来,经过田块整治,全村800亩散碎的“小田”大部分都合并成了一片片平整的“大田”,让全程机械化耕作成为可能。“过去一片3亩的地分成了20多块,现在最小的田块都有5亩,农机作业更加便利了。”当地农业企业和平县合和农业开发有限公司总经理陈月潮介绍,他在水西村和邻近的河东村等地承包了1100亩水田种植水稻,旋耕机、插秧机、植保无人机、收割机和烘干机一应俱全,还能为周边种植户提供农机服务。
在河源,推进田块整治铺平了农机进山的道路,越来越多缺少年轻劳力的山村也能实现高效产粮。在当地政府的扶持下,龙川县车田镇丰兴农机服务专业合作社建起了日烘干量105吨的粮食烘干中心和储存量达180吨的干湿谷仓库,为周边村镇提供从水稻种植到烘干的全程机械化服务,年均服务面积达3万亩。
河源万绿智慧无人农场已实现耕种管收多环节的无人化和智慧化作业。 受访者供图
挺进山村的农机也在持续升级,不断适应丘陵地区的耕作需求和条件。在东源县柳城镇万绿智慧农场,无人驾驶的旋耕机、插秧机、植保无人机和收割机轮番上阵。只需要设定好线路,它们便能精准高效作业。一台无人插秧机只需12分钟便能完成1亩地的作业。
“今年新增了小麦、花生的起垄、播种设备,以及田埂筑埂机、田块平地机,增添了5台无人机。”广东万绿智慧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植保技术经理蔡楚杰告诉记者,目前农场种植面积增加至7500亩,配备了近70台先进的农机装备,可以实现耕种管收多环节的无人化和智慧化作业,施肥和打药的耕作效率是传统人力的百倍以上。
近年来,河源着力推进农机装备“优进劣退”,丘陵山区适用机械和智能农机不断普及。河源市农业农村局农业机械化管理科科长李健溥介绍,河源各类农机装备数量不断增长,农机总动力已经超过84万千瓦,拖拉机注册拥有量达到5679台,水稻联合收割机注册拥有量达到1554台,水稻机收率达89.28%;植保无人机134架,“机器换人”覆盖了病虫害防治全流程;稻谷烘干机130台,日烘干能力突破2200吨,“靠天晒粮”逐渐成为历史;全市共有79家配备先进农机设备的企业为农户和企业提供全流程农机服务,服务范围已覆盖全市90%的粮食主产区。
龙川县春耕大赛上亮相的播种无人机和植保无人机。 受访者供图
智能温室自动调控环境
全年无休供应优质果蔬
农机装备的升级,让粮食安全有了科技的保障,也让河源设施农业的发展插上了科技的翅膀。
走进源城区埔前镇的“春沐源智慧果蔬梦工厂”,温室大棚里挂满了无土栽培的番茄,枝叶茂盛,结出一串串鲜艳的果实。这里是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基地,生产的樱桃番茄是优质的供港果蔬产品。除了拥有6种颜色的番茄产品,令人感到新奇的还有其先进的智能种植大棚——据了解,为适应当地潮湿多雨的气候,该种植基地打造了150亩新型“华南锯齿型植物智能温室”,锯齿形的窗户设计可以有效减少雨水渗漏。内部还应用了先进的温度控制系统,实现室内温度等条件的精准调节,不管是狂风暴雨还是酷暑严寒,智能温室都能为作物提供最舒适的生长环境。生产和销售全流程数字化管理,让该基地的标准化生产产量提升120%。
在连平县元善镇醒狮村,由河源市甜甜蓝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投资建设的650亩蓝莓种植基地也非常有“科技范儿”——大棚里摆满了单苗盆栽的蓝莓,全自动水肥一体化滴灌等系统的应用和优质品种的培育推广,让这里的蓝莓实现品质和产量双双提高,充分彰显温室大棚种植的优势。
现代化的种植大棚不仅孕育了优质的河源果蔬,还培育出一个个小盆栽花卉产业生产线,打破传统农业“看天吃饭”的困境,打造高质量的助农模式,让农户实现“家门口”就业——作为河源市首家采用现代化农业设施大棚进行花卉种植的企业,广东德福农业有限公司拥有种苗研发、种植生产、加工销售等专业技术。该企业在和平县公白镇打造了300余亩花卉基地,装备了恒温智能化调控设施,大棚内四季如春,实现“全年无休”的花卉种植生产。据报道,德福农业的小盆栽产品线,从育苗到销售,周期最长的360天,最短的120天,部分品种可全年不间断种植生产。
在这里,农户可以进入基地就业务工,还可以租用大棚等生产资料进行合作种植,由企业提供种苗、肥料、花盆及培训服务和技术指导,并保价收购育成的产品,带动农户增收。
龙川县车田镇汤湖村的花卉种植大棚。 受访者供图
1桶水养出5000尾鱼
高端楼舍实现高效养殖
河源的先进种植农机推动着山区农业生产走向规模化、标准化和智能化,而先进的养殖楼舍和孵化场等设施设备的应用也有力推动畜牧业加速转型——2024年,河源市牧业产值61.4亿元,同比增长7.1%。其中,猪肉产量12.79万吨,同比增长8.2%。全年供港澳活猪约29.3万头,供港澳活猪数量连续8年居全国地级市首位,每4条内地供港澳活猪中就有一条来自河源。
在东源县船塘镇群丰村和黄沙村,东瑞食品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投资建设的东源东瑞(船塘)现代农业综合体项目一期和二期已建成投产——36栋养猪楼,每栋6层、可养9000头母猪,全年可出栏80万头肉猪。东瑞养猪楼土地利用率是传统的平层养猪场的6倍,密闭的环境进一步提高了对猪瘟等疫病的预防能力。养猪楼还配备了智能化、自动化的养殖设备,实现饲料的供给监控和自动化饲喂管理。智能轨道巡检机器人能够代替工人,自动进行栏舍巡检,实时反馈各栏舍的养殖环境和猪只的体温、数量、重量及运动情况等;环境控制设备实现环境温湿度等的自动控制,为生猪提供恒定舒适的生长环境。在这里,1名工人就能有效管理2000头肉猪,是传统猪场人均饲养量的2倍以上。东源东瑞总经理助理游志兵告诉南方农村报记者,今年预计出栏52万头肉猪,2026年上半年可实现满产。
此外,该项目还创新研发了配套的资源化综合利用项目。东瑞在一期项目中投资1.8亿元配套建设了粪污及污水治理、固废利用、废气治理、沼气提纯和光伏发电等项目,将产生的废弃物和空间资源充分转化为可利用资源。依靠先进的智能化高温发酵等设备设施,粪污变成了有机肥料和沼气,为企业额外增加收入。
东瑞的养猪楼配备了智能化、自动化的养殖设备,是专为“二师兄”打造的高端舒适的“楼房公寓”。 受访者供图
除了高端的养猪楼,河源还有先进的养鸡楼。“传统的鸡舍只有一层,我们创新开发了三层的高效养殖鸡舍,突破多项技术瓶颈,极大提升土地利用效率和养殖效率。”河源市温氏禽畜有限公司行政总监许雪勇介绍,温氏养殖鸡舍配备了自动精确温控、环保发酵床和远程实时监控检测等技术。鸡舍不仅可以精准控温,还具备良好的通风和采光能力,并且,只需动动手指,就能完成自动定时送料喂料和喂水,还能远程实时监测鸡的生长情况,实现智能化、标准化、规模化和自动化养鸡。“我们把三栋养殖小区租给3户农户,每栋只需两个人,每年就能轻松养出12万只鸡!”
养殖楼舍让养鸡更高效,鸡苗育种也轻松“拿捏”。走进广弘种业在河源市打造的种业基地,智能化信息化系统让养殖管理和孵化技术不断升级,实现了种业基地的无人化和少人化管理。其中的孵化中心配备了自动化种蛋处理、照蛋落盘、鸡苗处理、出雏、鸡苗筐自动清洗、搬运等自动控制系统,进一步提高了生产效率、降低了工人劳动强度,提升鸡苗品质和育种能力。近日,农业农村部发布公告,广东广弘种业科技有限公司的“广弘3号”小白鸡配套系成功通过国家畜禽遗传资源委员会审定鉴定,成为我国首个创新性引入黄羽肉鸡血缘培育优质小型白羽肉鸡的国家新品种,也是华南地区首个小型白羽肉鸡新品种配套系。
除了禽畜养殖,河源的新质农机装备还把高密度养殖搬进了大山——在东源县灯塔镇结游草村河源太二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的养殖工厂里,成排的蓝色养殖“水桶”看起来并不起眼,但工作人员告诉记者:这里每个水桶容积约35立方米,每次却能够养殖5000尾加州鲈鱼,同等水面积的产量是土塘的10倍,节水率可达90%。
“水桶”内的高密度养殖,离不开太二公司研发的循环水养殖技术。工作人员介绍,为保持水质干净非常重要,每个养殖桶内产生的鱼粪等都会顺着锥形的底部沉积,和尾水一起被水循环系统收集,并经过一系列的物理过滤、生物反应器以及微生物的作用去除氨氮和硝氮等物质,再通过水净化池、杀菌消毒、充氧、水质调整等操作流回养殖桶里。“大约每2个小时池里的水就被净化一遍。”
河源太二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的养殖工厂里,每个水桶每轮可养殖5000尾加州鲈鱼。 受访者供图
加工产业装备新质技术
腐竹生产效率提升60倍
从田间地头到加工车间,河源发展新质生产力驱动着农业产业不断延链强链发展,让传统的加工农产品也迈入标准化、规模化的生产线。
河源是广东油茶主产区,全市油茶种植面积超98万亩,年产茶籽超8.5万吨,茶油产量约1.9万吨,综合产值超30亿元。2025年初,河源启动油茶产业升级工作,力争到2027年油茶综合年产值超过50亿元。新造油茶林里,良种油茶美林1-4号等新品种逐渐展现出树大、果多、果大、果重的丰产良种特质,为油茶种植的机械化操作和油茶精深加工打下基础——广东美林农业投资发展有限公司位于灯塔盆地顺天镇的油茶加工园区内,一条投资3亿元的先进生产线预计在今年年底完成搭建。
“这将是首条采用二氧化碳超临界萃取技术的大型生产线,油茶榨取率高达28%-29%,茶油残留率不足1%。”美林农业副总经理熊德刚告诉南方农村报记者,该项工艺避免了传统高温榨油对成品的影响,萃取的茶油更加安全、品质更高。该条生产线将实现自动化作业,从鲜茶果预处理、茶籽预处理、二氧化碳超临界萃取到精炼、罐装包装,实现全流程自动化作业。“工人只需要在电脑前操作,单条生产线年产茶油3500吨。”
先进生产线的引入让河源特色的加工农产品品质不断提高。今年5月,和平县腐竹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合水三产融合发展区和小豆食品科技(广东)有限公司的生产线生产出了可保鲜10天的腐竹产品,鲜腐竹保鲜工艺的日渐成熟,让保存不易的腐竹不必再做成干腐竹,就能送到消费者手中。据了解,除了鲜腐竹生产工艺,该产业园如今配备了越来越多自动化的生产线,每条生产线每天可生产6000斤腐竹,相当于传统人工制作模式下60人1天的产量,实现效率极大提升。
而在广东霸王花食品有限公司的生产车间里,4条技术先进的现代化生产线源源不断地生产着深受海内外消费者喜爱的“霸王花”牌河源米粉。应用了自动化和智能化设备的新生产线单线产能较老产线提升30%。作为广东省食品行业第一个受到国家地理标志保护的产品,目前有八大系列40多个米粉品种,年产量3万吨,年产值达3亿元。据了解,未来,霸王花食品还将引入AI机器视觉系统,自动检测米粉的断条、色泽、黑点等情况,实现效率更高和更精准的质检作业。
霸王花米粉生产车间。 受访者供图
在河源,智慧农机和社会化服务唤醒了山间良田,智能温室大棚和高端养殖楼舍打破“靠天吃饭”的局面、持续不断产出优质农产品,智能化工厂生产设备也不断迭代升级,新质生产力成为农业产业现代化的发展推力。
采写:南方农村报记者李国华
在线股票配资排名,网络配资开户入口,配资开户大全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